返回上一级

第一章 返老还童 (1/2)

点击进入首页
换源:
节点四 ↓

2098年8月1日早上9点整,习星帮助120岁的非洲寿星纳尔逊戈迪默返老还童的消息开始在整个世界不胫而走,如电光雷鸣,比过往任何消息传播得还要快还要响亮,把全世界的人们都汇集到各种屏幕面前。

各大媒体、各大网站,都纷纷报道联合国秘书长特里格夫·赖伊公布这一伟大的消息——返老还童后,纳尔逊戈迪默先生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显示,无论是样貌和体型,还是体质、心脏和大脑,都真真切切地回到了36岁。

根据报道所述,进一步完善或者把返老还童的技术升级,人的寿命则很可能会延长到1440年!

在这个生命科学排第一位的世纪,返老还童的伟大意义不亚于释迦牟尼佛的顿悟,不亚于爱迪生发明电灯,不亚于发明计算机,不亚于发明载人火箭和航天飞机;不亚于发明量子通信,不亚于发明核聚变发动机……

消息立马激发了人们的想象:

人类可以在宇宙中走得更遥远……

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也因此变得无限扩大……

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进一步地拓宽人类的想象和实际生存空间;

欧洲人可以到各种行星上开拓,并在各种地形上体验无限极限运动的挑战;

非洲人可以到无限宽广的宇宙中,探索在各种行星环境下建设各种风格的建筑;

南美洲人可以移植地球各种植物,获得创造新型生态环境的成就感;

亚洲人可以把各种地质进行勘探,为创造新文明做准备;

北美洲人更是摩拳擦掌,称霸某个行星的欲望念头又在脑中一闪;

……

没那么乐观的唯有习星。

这个时候泼冷水不合时宜,在面对全世界人面前做报告,他用日常的轻松睿智状态获得了大家日常睿智状态的共鸣。

他也提醒人们,返老还童需要身心完美融合达到平衡的奇点——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身体大脑的基因重组中最关键的一步才能完全成功。

习星也知道,人们并不会觉得习星所提醒的有多难;甚至很多人只是想看看他这个只有18岁的“年轻科学家”。

全息PPT上展示出来的——纳尔逊戈迪默从婴儿到120岁中各个年龄阶段的样貌以及返老还童过程的完整影视——让人们忘乎所以;

突破新生的希望,以及对于整个人类的伟大意义,给人们带来的激动兴奋盖过了一切,以致于习星在讲解返老还童原理的时候,人们都有点心不在焉。

不过,人们还对于习星的手术室有很强的好奇心。

在全息实时拍摄的引导下,人们的注意力跟随着从一个深井入口进去。

习星一边走一边操作超音速电梯,一边带人们回顾历史:

“公元1970年5月,前苏联在北极圈北250公里的科拉半岛扎波利亚内城西北部附近所钻的SG—3号井,该深井地处北纬69度以北的永冻土带,地层为坚实的结晶岩层,设计井深1.5万米,但是用了20年的时间,即1987年把井挖到12263米。而我们所处的手术室,正是苏联所挖的SG—3号井。”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球和月球的共同质心的位置——即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3/4处的位置,正是寿星纳尔逊戈迪默返老还童的关键地点。”

“我现在所坐的电梯是当今速度最快的,在深井内壁安装了产生强力电磁磁场的线圈,把它产生的强力磁场与地心引力融合,从而产生强劲的拉扯力,让超音速电梯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18000m/s,我们2分钟左右即可到达手术室,即距离海平面1671.373千米的深处。”

果然,听得如痴如醉的人们还未反应过来,习星便到达手术室了。

此时,人们的好奇心达到了顶点。

因为习星要带大家参观手术室的核心装置之一——“日地月模拟器”。

习星说:

“‘模拟器’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和增加平衡状态。大家都猜测得到,‘日’就是人造太阳。人造太阳这项技术的研发是始于上个世纪的事情;从2016年11月,中国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第十一轮物理实验获得重大突破开始,到2020年7月28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该组织总部举行,随后,人造太阳技术发展非常快,到了2050年,便发展到普及应用的开发阶段……”

“喏,这就是为生命突破提供能源的人造太阳,我给他取名为‘太火’。绕“太火”转的是仿月仿地的装置,分别名为‘达月’和‘君地’,制造“达月”和‘君地’的材料质量都非常高,维持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