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似梦 (1/2)

点击进入首页
换源:
节点四 ↓

“放牛娃,近前来些”,突兀,正当人影映入少年小余眼帘中的时候,空旷的古堡内回荡起响声。这道声音沧桑绵长,似是百岁老者经历数十夏冬,看遍浮世繁华,波澜无惊,却又好似将人带入其滚滚年华中,随岁月奔流,令人情不自禁忆万古,梦逝今。随着少年小余的一步步接近,其目光也随着声音的源处望去,身影彻底清晰,一须发斑白,身着玄衣的老者显现,其头顶丝丝黑雾盘旋,随着老者头顶天灵内一股乳白色光芒一闪,黑雾被白光中和,变为灰色,在空中扩散,最终消散于无形。而外界,少年小余来时的陆上,枯败之色逐渐蔓延。“老先生,神通广大,音随风走,”少年小余心惊,在心里惊叹老者的本领,看着老者头上黑、白、灰三色雾气盘旋,端得是一副仙人模样,随即发问:“先生可是那九天之上的仙人?”话至此,少年小余又不禁想起村内广为流传的一则传说:相传一日万里天晴,忽而阴云四起,天雷迸发,将山劈断,随后云雷散去,天际飘来一句话:“相,相,相,空,空,空”此语在山断之处,一块崖壁上留有“相与空”二字,后有人途径此处,惊叹于山断之余,也看到这二字,顿时心生顿悟,与此悟道,走上那腾云驾雾,有移山填海之力的仙人之路,并且以此二字为名,建立了庞大的相空国,而少年小余所在的樟木沟则是位于相空国的边缘的一片山脉内,与世隔绝,少有人来。“仙人?”老者出言:“久违的称呼”,老者似有追忆之色,看着少年小余,一股乳白色的雾气自老者体内飘出,径直向着少年的腿飘去,少年的腿顿时有一股黑雾涌出,与白雾交融成为灰色,消散在空中不见,顿时少年的脚伤好转,竟不再疼痛,行走自如。“你今日来此,说来与老夫有缘,治你脚伤,并赠你此气,可百病消散”说完,口中又一个颜色略深的白气自老者口中飘出,隐隐看去,其中有一缕蓝丝。白气飘至少年眉心钻入,顿时少年感觉神清气爽,感觉全身都被洗涤了一遍似的。“多谢仙人”少年当即一拜,感谢老者的馈赠。与此同时,高空人不识之处,灰色麻衣老者调息完毕,睁开双眼,口中吐出一口气,飘香其手中五光十色的玉盘内,口中念念有词:”追因溯果,现!”语罢,那五光十色的玉盘内射出一道蓝色的光,向着远方飘去。观其方位,正是那仙人指路的空相国。堡内,老者看着少年,说到:“放牛娃,你我相见是缘,是为一相,可愿助我一事?”“不知仙人有何事需要我相助”少年问道“可愿拜我为师,可学那腾云驾雾之术,待你之力强大时,方可助我”老者说道。有言道谁家少年无鸿鹄,却阻于山海河川不能越,此时有机会可以成为传说中的仙人,可翱翔天际,移山填海,越山海,实现鸿鹄,任何一个人都会心动。但小余只是个十二岁的少年,少年心思单纯,只晓得割草放牛,孝敬父母,随即问道:“仙人在上,斗胆问一句,学了这仙法,会否有力割尽天下草,养尽天下牛?”,答曰:“修仙法,至深时,裂山碎石,凡俗何人出其右,何愁不能尽得天下财?”;问:“习此道法,会否长寿”,答:“功参造化,身与天齐”;问:“若要习仙修道,当是如何?”,答:“一曰慧,含汝身之力,汝思之智,有慧根,此为修道第一要;二曰毅,修道求仙,其路艰,其路险,若无修道之念与毅,半途而废者,或可开山裂石,但无缘仙路;三曰弃,仙路漫漫,自是一人独行,需舍人世情。求仙问道,亦不乏勾心斗角,需舍心之善。”;问:“修仙三要,势必皆全?不可舍其一?”;答:“修仙道长且艰,若想求仙,势必三要皆全,缺一不可!”少年沉思不语,随即说道:“我心不问仙,只求人生安稳,父母康健,姊妹和谐,现今我有一牛,一双亲,一姊妹,所求皆足,无憾也,遂弃仙路,望先生成全。”老者闻言,叹道:“汝之慧足,为己所求志尚坚,亦为所求弃仙路,汝之资质是为修仙之姿,可叹可惜!也罢,你且去吧,好自为之。”少年当即躬身一礼:“父母言传身教,自是当从,有言曰有恩必报。现今,得先生恩惠,除却拜师修道,先生可有所求?但凡吾力所能及,自当竭力而行,以报此恩。”老者不语,衣袖一挥,余岚意识模糊,身影逐渐消散,在现之时已在树林外,小溪边,而其身边,还有跟随这的那头牛。待少年转醒,睁眼望见的是一张硕大的牛脸,嘴中正咀嚼着青草。少年起身,想着树林走去,可到地方,原先茂密的树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山脉,远处还有袅袅炊烟升起,是山脉那一段的一个山村升起的。在古堡的一切好像是一场梦,但梦中的衍天却那么真实,而腿上的伤已经不见,神清气爽的感觉亦没有消散。“那仙人老者之手段,当真是神秘莫测,为人所捉摸不透,不知来方,不知去处。只可惜老者大恩,无处为报。”少年抬头,来时东海吐日华,去时西山吞残阳。“该回去了“少年脸上浮现处少见的成熟,眸子中一闪蓝光,显出不该出现的沧桑,但转瞬即逝,神色恍惚片刻,随即迈步朝着自己家所在的山村走去,同样的炊烟升起,人间烟火气,不似堡中仙人影。至次日起,每每日初,少年小余都会牵着黄牛来到似梦处,尝试再进入古堡,找到老者,报其大恩。某日突发奇想,爬树自高出跃下,左腿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