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共点共时共情 (1/1)

点击进入首页
换源:
节点四 ↓

共点是于学生时代常为赶时间去的面馆;是到了绍兴想到鲁迅的 s城。共时,是黄昏又至,回忆三载相伴日子;青春早逝,却总能回忆起她的星座和生日。共情,是亲朋好友相聚时的喜乐同享;是心中苦闷时自比书中人物的孤芳自赏。

共,即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交流方式,同时也是内心境遇与自身际遇的表达方式。

很“可惜”,共点、共时、共情是一种互补但不即时的情感的表达与收取。你只会觉得常去的面馆很普通,而半年没去的公园却格外美。常过生日的孩童不会珍惜岁月,当事事变迁、身处异地才知道佳节更深乡愁。三者的互补体现在有异才有共。例如因为异地,所以“又是一年同样日,才知域外无青栀。”又或虽不是一个人,却给你同样的温馨,你才知道“爱眷会教他人有?独幔孤人妄湿绸。”因为有了不同,所以才能感受相同。

这种互补关系是延迟的,但我依旧享受这种“共”。怀念与期待在这个“即食”时代显得多余且生疏。历史课我没有太认真学,但城市兴起的欧洲有一句话“能行乐时且行乐”,城市化带来的快节奏让人窒息。也演化出了更多更好听的对“高效”主义的说辞叫“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甚至有人解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这是不懂得珍惜。这是一种无视寻找过程,只看中结果的解读。这何不是一个失去“共”的时代的微缩表现,过分“高效”主义成为了一种对感性缺失,同理性缺失的开拖辞。

如果把共点、共时、共情统称——共生。他们这种把后悔悲愁视为负面的一众,不正是失去与内心的共生的本能。那肆意网暴一众,不正是失去与社会的共生本能。那急于求成而铤而走险的一众,不正是失去与规律世理的共生本能。

近年又提倡慢生活,一次慢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共生,是共生思维的本质——我们的目光不投向目标,它发散在远方,亦或世界。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